最美老师

当前位置: 首 页  >  每周人物  >  最美老师

赵凌:先“做人”,再“做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周雅溪 蒋可亭 摄影:詹雯茜)在狂犬病这一古老而致命的传染病研究领域,动科动医学院赵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551光谷人才计划”获得者,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深厚的学术情怀,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耕人兽共患病毒与宠物病毒领域多年,研究方向涵盖病毒致病与免疫机制、新型疫苗及检测试剂研发等,同时悉心培育了70余名研究生,其学生先后荣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等国家级荣誉。他的学术之路,始于对病毒的持续关注与热爱,尤其是对狂犬病毒这一难以攻克的“硬骨头”展现出的执着追求。他改造病毒,研发口服疫苗,推动多学科协作,在致死率近乎100%的领域撕开一道生存的裂隙;他扎根讲台,坚持先“做人”,再“做科学家”,将科研的严苛逻辑与教育的温情融为一体。

与病毒博弈:从湖北十堰到世界前沿

1996年,来自湖北十堰的赵凌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时,未曾想过自己的一生将与一种致死率近乎100%的病毒结下不解之缘。求学路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指引他找寻未来的科研方向。博士阶段,他在美国佐治亚大学首次接触狂犬病毒,恰如“偶然中的必然”,他被狂犬病毒这个最难攻克的“硬骨头”吸引。怀着极大兴趣,自此他将研究方向锚定在病毒学领域。从本科兽医专业到预防兽医学、兽医病毒学的深造,他一步步坚实地迈向科研的殿堂。

“为什么我们持续关注病毒病?因为它在传染病里对人类危害最大,而狂犬病毒一旦入脑几乎无法逆转。”从前几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到每年造成大规模死亡的流感病毒,赵凌深切体会到病毒防控的迫切。他直言,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已通过大规模防控将狂犬病毒从家养动物里消除,中国的防控情况不容乐观:狂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处于我国法定传染病高位,死亡人数全球第二,占全球狂犬病疫苗使用量的80%,城乡差异大,农村犬只免疫覆盖率不足10%。面对刺痛的数据,怀着“尽快推进我国狂犬病毒的净化和根除工作,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这一坚定信念,赵凌迎难而上,以狂犬病毒为核心研究方向,开启了一段与病毒博弈的人生旅程。

在美国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后,赵凌也面临“留下”还是“回国”的两难选择。作为身居异地的华人,文化差异令他无时无刻不怀念祖国的温暖,在国外少有的“归属感”更令他归国心切,然而真正推动他回国的核心动力当属家国情怀——尽管当时中美科研差距显著,但他坚信:“我们中国不比他们发展得差。”2012年,赵凌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选择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投身狂犬病防控研究,培养更多未来的科研栋梁。

让科研落地:一场关乎生命的拦截战

有人不解:国内狂犬病研究冷门,何必费此心力?赵凌的回答简洁却坚定:“如果都挑‘热门’,真问题谁来解决?”传统灭活疫苗需连续接种4-5针、耗时近一月,而狂犬病毒从伤口侵入神经中枢仅需7天,与其说治病,不如说是与“死神”赛跑。赵凌深知狂犬病毒研究的复杂性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寻求与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在华中农大病毒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狂犬病毒,使其携带GM-CSF、IL-7等免疫调节因子,犹如在疫苗中安插“信号兵”,大幅提升免疫应答速度。

2014年,赵凌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开始着手口服狂犬疫苗研发。2017年,农业部禁止在家养动物使用狂犬病弱毒疫苗,团队迅速调整方向,转向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开发。如今,赵凌团队与武汉科前生物联合研发的犬猫通用狂犬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于2026年上市。这是国内首款可同时用于犬、猫的狂犬疫苗,未来还可能扩展至牛、马、骆驼等经济动物。

突破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沉寂。“最艰难的不是实验失败,而是说服别人相信方向的价值。”赵凌坦言,狂犬病毒研究常被质疑“小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大众认可程度低、发表高水平文章难、人才后备不足等困难层出不穷。同时他意识到,技术落地远比实验室研究复杂,科学逻辑与农村现实之间仍存在鸿沟:“现在我们国家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其实不是科研的落后,而是狂犬病净化消除方面的落后。”

更棘手的挑战在于跨部门协作。“狂犬病毒从野生动物传到犬,再传到人。林业部门管野生动物,公安部门管犬,卫生部门管人——三者不能形成协作,病毒就有空子可钻。” 赵凌从政策出发,呼吁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增加流浪犬收容机构,在全社会形成合力。

赵凌立足现实生活,秉持科技创新必须扎根产业需求的信念。“狂犬病是危害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他目光如炬,言语间充满坚定,“当前社会‘恐狂’情绪普遍,消除狂犬病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路走来,成果累累,各类荣誉、头衔纷至沓来,而赵凌始终淡泊名利,从不以此倨傲。在他看来,诸如“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荣誉,不只是激励,更是社会发声的“扩音器”:当更多人关注狂犬病,政策与资源才会向防控一线倾斜。

教育的温度:先“做人”,再“做科学家”

当被问及教育理念的核心,赵凌认真地说:“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他以日本地铁的“共享雨伞”为例,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大学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与价值观。赵凌的学生中不乏行业杰出人才,有人成为头部企业牧原和双汇集团的兽医总监,有人在生物制品企业担任技术高管,即便未投身科研,也因缜密的逻辑思维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业中创造着独特价值。

赵凌回忆起一位特别的学生——如今已是牧原集团兽医总监的年轻人,他言语中都是赞许:“她坚毅的品格比任何科研成果都更珍贵。”赵凌总是对每个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科普:做科研至少有90%是失败,唯有越挫越勇的心态和从挫折中发现乐趣的能力,才能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

“赵老师的支持和指导是我科研路上的宝贵财富,”赵凌的博士生王才茜说道,“在我投稿被拒时的安慰和鼓励,失落迷茫时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课题取得进展时的认可和肯定……这些瞬间都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在主讲《细胞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概论》等课程时,赵凌从不止步于单纯的知识灌输:“我希望交给学生们的是一把‘猎枪’,而不是现成的‘猎物’。”以“授人以渔”的指导哲学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指引,他强调“厚植求实文化,弘扬创新精神”,注重知识积累背后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科生是否该提前进实验室,他态度审慎:“大一大二阶段应先打好基础,犹如建造高楼需先夯实地基。但我会鼓励他们‘围观’实验室,感受科研的真实温度。”他直言,早期科研训练应当以“动手、阅读、汇报”为关键,训练操作技能,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演讲能力,脚踏实地推开科研大门。

面对青年学者的困惑,赵凌以在人兽共患病领域深耕多年的经验分享了自身的“科研三要素”:“第一是耐得住寂寞,科研是长跑,不是冲刺;第二是强大的内心,要有‘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第三是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创造科研价值。” 他的“科研三要素”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清晰指引:耐得住寂寞方能厚积薄发,内心强大才能百折不挠,敢于创新得以创造价值。这既是科研人的精神底色,更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生活即科研:在平衡中寻找力量

将科研思维融入生活的习惯,让赵凌的日常充满条理。每天清晨他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一定是列出日程表,精确每个时间段的工作内容。“科研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思维模式就是逻辑,干什么事都必须得有逻辑,生活中也不可避免。” 分条理、讲逻辑的习惯,不仅提高了赵凌的科研效率,也让他的生活井井有条。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有一个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的运动。” 在美国时,赵凌常活跃于华人校队,周末总与队友奔赴各地比赛,汗水浸透的球衣里展现出对运动的热爱。刚回国时,他主动加入华中农业大学校职工足球队,训练场上,球鞋与草皮的摩擦声,队友间的呼喊声,与足球飞过时的风声一同成为他科研之外最熟悉的声音。如今40多岁,他换上跑鞋,每周三至五次的环湖跑成了新的坚持。湖风拂面,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科研高压下,这份坚持既锤炼了体魄,更守住了内心的平衡——运动最终成为他破译生活压力的独特密码。

最让学生难忘的,是他的“严”与“暖”。学生张渊记得,赵凌要求他逐个调整论文数据图的色阶:“赵老师对科研的细节把控近乎苛刻。”赵凌始终坚持严格把关试验细节,梳理实验逻辑,严谨学术表达,向他人传输更科学、严谨的信息。而他的温暖与包容更体现在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赵凌鼓励学生大胆试错,“试着做一下才知道”这句话更是常挂嘴边。疫情期间,他常常致电咨询学生及其家人健康经济状况,并给予实质性帮助。正如学生所说,“赵老师身上体现出‘严’与‘暖’的平衡,既教会我们严谨,更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有温度的科研人。”

如今,赵凌仍在科研与教育的双重道路上稳步前行。他的实验室里,新型疫苗研究已取得突破;他的课堂上,新一代的“科研幼苗”正茁壮成长。而他本人,始终践行自身的教育信条,用行动诠释师者的初心与温度,用成果彰显科研人的严谨与热忱。锚定消除我国狂犬病毒的目标,赵凌责无旁贷,未来五年,他将全力推进可预防流浪犬及野生动物狂犬病口服疫苗的研发,力求突破农村犬免疫覆盖率低的瓶颈,阻断动物间病毒传播链,从根本上实现狂犬病防控关口前移。“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凌相信,彻底消除我国狂犬病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

审核人:章佳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