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夏婷 杨京)在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三楼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彭忠,他谦逊有礼,平易近人。彭忠,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雷明刚教授和陈焕春院士。近三年彭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撰写专著一章节;先后荣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IPVS2018青年兽医奖(唯一获奖中国代表),ASM Student and Postdoctoral Travel Award,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等多种奖项,并于2018年入选武汉青年科技朝阳计划。
常怀感恩 以兴趣心认识科研
彭忠说,对待事物的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科研也不例外。他在本科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是硕士导师一次次的引导,让他找到了方向,渐渐萌生了对科研的热情。彭忠笑道,他最初选择读研的原因并不单纯,兼职辅导员的经历让他爱上了学生工作,但得知要留校做辅导员至少需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他才开始潜心备考,并成功考入吴斌教授课题组。随着硕士阶段对本专业进一步地学习,彭忠慢慢忘记了自己读研的初衷,而是对科研产生了兴趣。彭忠特别感恩陈院士、吴老师以及王湘如老师,他们在兽医行业身体力行以及对学生言传身教都给了自己巨大的感染和帮助,他们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科研问题。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彭忠用两年时间做完博士课题后申请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联合培养学习了两年,回国后又留在陈院士的团队继续做博士后。一路奔跑,一路成长,彭忠在交谈中,十分感叹。他说,一路走来,自己都特别幸运,每个节点都有“贵人”相助,国内国外导师的谆谆教诲,团队成员的鼎力支持,都给了自己信心与力量,让自己坚定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他回忆,学生阶段有两件事印象深刻。第一件是在美国求学时,陈院士突然打来慰问电话,叮嘱彭忠在国外照顾好自己,他特别感动,陈院士工作繁忙、学生众多,但却记挂着每一位学生。第二件是彭忠去美国之前问了吴斌教授一个问题:“如果我有幸在美国取得了一些成就,您对成果的署名有要求吗?”吴斌教授说,科研是无国界的,他无所谓署名,只希望彭忠开阔眼界、学有所获,干干净净地去、干干净净地回。笔者也相信,正是导师们这种“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品质的感染,让彭忠对动物医学专业,对科研有了新的认知,在自己专注的方向不断积累研究成果。
不骄不躁 用平常心潜心科研
近期,彭忠以第一作者在微生物学期刊《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发表了一篇综述性研究论文。成果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六年的长跑历程。这篇论文的数据十分庞大,他们经历过多次失败,但并没有气馁。六年里,整个团队认真统计分析,严格比对核查,确保论文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谈到自己的生活,他说很平淡,但又非常充实和快乐。在实验室时潜心做实验,回家后与妻子一起遛狗,讨论近期课题的规划,作息十分规律。
在科研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彭忠的故事告诉我们,不骄不躁,坚守一颗平常心,不断努力,一定会在自己专注的方向取得一点收获。
坚定信念 以执着心投身科研
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不是看他有多少力量,而是能坚持多久。虽然自居一颗平常心,但彭忠认定了的就一定会执着追求。尝试第一个研究课题时,彭忠并不自信,但是导师的鼓励和信任推动他不断地向前迈进,也开启了他对科研的探索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彭忠一直在努力,在坚持。不仅对科研如此,对待爱情亦是如此,他与妻子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即将迎来爱的结晶,虽然常有分离,但彭忠说,无论在哪里,在关键时候,妻子总能给自己鼓励与支持。对于未来,彭忠认为科研就是静下心来不带着任何功利心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有机会进入科研院所,他会坚持做科研,如果是去企业,他也会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彭忠对初入校的师弟师妹们说,既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也要学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成并做好”。我们这一代人“生正逢时,未来可期”,要把握住最好的时光,在失败时敢于再尝试,在成功时仍继续向前。
他一直在这个领域脚踏实地,潜心向前,以“兴趣心”为导向,用“平常心”对待成败,以“执着心”不懈追求,这是彭忠的科研“三心”,也是他收获成功果实的关键。
审核人: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