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

当前位置: 首 页  >  每周人物  >  优秀学子

丁谊:于磨砺中绽放,在求知路上笃行

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殷千懿 文晗康 田玉婷)“在天平的痛苦端增加重量,为了恢复平衡,天平会重新向快乐的一侧倾斜。”历经四年磨砺,丁谊将带着连续三年GPA、加权平均分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英语六级、日语N2证书等闪耀成果奔赴西湖大学直博。

勤学苦读,破茧成蝶

出于对动物相关现象及其本质问题的强烈探索欲,丁谊慕名来到了动物科学专业。入大学校园,她便遭遇了学习道路上的第一道难关。由于高考改革,丁谊在高中阶段并未修读化学课程。课堂上,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化学式和难以理解的有机反应,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挣扎,内心不断在“放弃”与“加倍努力”之间摇摆。但从小就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坚定地选择了迎难而上,绝不允许自己就此停滞不前。

凌晨六点的朝霞,见证了她早起诵读的专注;900余页密密麻麻的课程笔记,记录着她课堂内外的认真思索;夜半时分,她仍在电脑前苦苦搜寻教学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她努力拼搏的生动注脚。丁谊坚信,在大学学习中,全力以赴是关键,要以良好的心态、认真的态度,不遗余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谈及课程学习的方法,丁谊分享道:“设定目标至关重要。”她建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设置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如同向成功的终点迈进了一步,这不仅让她更接近最终目标,也为前进的道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长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丁谊也曾迷茫过,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调整心态,静下心去学习,顶着压力逆风向前。“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在繁忙的课业和琐碎的生活面前,她没有被压垮,反而将这些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助推动力。丁谊表示,只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不断提升效率,就一定能在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目标。

科研逐梦,破浪前行

实验室的晨光,映照着她探索未知的执着;50余份文献笔记的墨迹,镌刻着她求知若渴的科研足迹。对丁谊而言,科研之路并非预设的坦途,而是一首需要躬身聆听、亲手谱写的牧歌。

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尽管丁谊的专业理论学习较为扎实,实验室经历的空缺却成了她心头萦绕的渴望。大二那年,当iGEM团队的招生通知映入眼帘,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踏上了科研的征途。第一次踏入实验室,流程的脉络在眼前豁然贯通,“能明白一整套流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需要这么做”,这种亲手掌握课题命脉的兴奋感,如电流般击中了她。与课堂学习不同,科研需要她从头到尾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大到实验设计小到试剂准备,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

从iGEM中设计对抗猫毛过敏的工程菌,到协助编写《生猪肠道微生物》一书,再到《解码帕金森综合征的神经——免疫互作》和《怀孕小鼠的脾脏髓外造血功能研究》等复杂课题,丁谊的科研轨迹如牧歌般自由穿行,她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

“科研并非多面涉猎,而是在一个点上深钻到底,靠极高兴趣才能坚持。”她深刻体悟到,科研的本质是在反复失败中淬炼韧性。丁谊对实验失败也早已坦然,她的应对之道带着务实的锐气:“反复失败是常态。忙起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没空去焦虑。”当某个实验方向行不通时,她会反复思考问题所在,寻找可能的原因,接着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她以“牧歌”比喻科研之旅。“理解牧歌”,是在实践中找到所爱方向与科研范式的大框架;“唱响牧歌”,则是自我超越的跬步积累,“只是相比较过去的自己而言,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她为牧医学子指出的谱曲之道质朴而有力:“先把专业课学好,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多方面探索理想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去努力。”

“努力”二字,化为她攻克流式细胞术的专注,从繁琐的上机操作到棘手的圈门策略与电压补偿调节,她以无数次的重复演练和即时解析前辈样本数据的执着,打磨着这项技术;这“努力”,也化为她啃下晦涩文献的韧劲,包括高频专有名词的积累、原文缩写的敏锐捕捉,乃至将核心逻辑梳理成自身的实验方案。她深知,主动性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她更懂得在“打杂”中汲取养分,每一次操作都追问“原理”与“设计理念”,将被动执行升华为主动思考。

科研之路亦非独行,团队协作的暖流滋润着她,在编写《生猪肠道微生物》书稿时,导师提纲挈领的架构指引、师兄师姐细致的修改意见,尤其当Endnote文献插入成为拦路虎,是师兄伸出的援手让她铭记至今。尽管坦言尚无耀眼奖项加身,但在怀孕小鼠脾脏切除的实验泥潭里,面对保证妊娠率的严苛操作要求,她以最朴素的“重复性实验”和漫长周期与之角力,这份直面困难、不言放弃的韧性,正是牧歌最动人的章节。

多维求索,知行合一

在学业与热爱的天平两端,丁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面对紧张的专业课程,她没有被压力裹挟,而是用配音、拉丁舞和古筝为生活注入鲜活色彩。正如她所说:“这些爱好不仅是释放压力的出口,更像是一扇扇窗,让我遇见了不同的风景和有趣的灵魂。”

这样的平衡绝非偶然,而是源于科学的时间管理智慧。丁谊始终将学业放在首位,每当学习效率下滑,她便会投入到兴趣爱好中调整状态。而对于古筝和日语这类系统学习的课程,她更是雷打不动地练习着。这种劳逸结合的节奏,让她在学术钻研的严谨之外,始终保有灵动的艺术气息,也为她在热爱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基础。

配音对丁谊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兴趣范畴,成为她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份热爱从中学时期萌芽,随着时间的沉淀,她不仅考取了喜马拉雅有声演播师认证,还为数十个角色赋予了声音生命,作品累计播放量突破20万次。其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参与“有声之夜”项目,从剧本创作到录音剪辑,全程深度参与的经历让她对配音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她总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还有进步空间,但那些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早已成为她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

拉丁舞和志愿服务则为她的成长注入了别样的养分。作为校体育舞蹈队的一员,她在全国比赛中斩获三等奖,不仅收获了荣誉,更在训练和比赛中锤炼了体能,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而在志愿服务中,无论是参与献血时传递的温暖,还是为流浪动物提供帮助的点滴,都让她对“立己达人”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舞蹈房里挥洒的汗水与志愿服务中绽放的笑容,共同塑造了她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独特气质。

回首大学时光,丁谊对帮助过她的老师和同学满怀感激。她特别感谢生物统计学老师项韬以及科研指导老师晏向华对她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对辅导员们在成长道路上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丁谊感慨道:“与老师们交流的诸多经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如今的我,更对我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站在科研的新起点上,丁谊将带着新的希望与梦想,继续奔向那无限光明的远方。

审核人:章佳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