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

当前位置: 首 页  >  每周人物  >  优秀学子

刘畅:静水流深,流而不腐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甘宵雨 田玉婷 白晓星)刘畅,动科动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21级7班学生,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讲解队队长、校辩论队队员。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和不懈的钻研精神,他获评国家奖学金和江苏微康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科研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斩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竞赛(2024)国家级铜奖。在创新创业领域,刘畅同样表现亮眼,荣获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金奖、创青春湖北省“科技专项”铜奖、第九届“互联网+”湖北省银奖、校五四评选“十大创新创业之星”。

热爱驱动,学业攻坚

刘畅与动物医学的缘分,早在童年时期便埋下伏笔。他儿时热衷于亲近大自然,常常捉鱼摸虾、寻找野生动物踪迹。家中,身为生物老师的姥爷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他对动医专业的向往。正如刘畅所说:“转专业并非某个瞬间的选择,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水到渠成的缘分。”大一那年,他选择了从林学专业转入动医专业。

转专业并非易事。刘畅转入动医专业后,才发现自己要追赶的不仅是课程进度,还有评奖评优时综测的积累——在原专业中所得奖项,在新的评奖体系可能需“重新归零”。但热爱是比山更高的存在,刘畅说道:“热爱带来的坚定信念,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凭借对动医专业的热忱,他直面补修大量课程的压力与转专业后评奖评优的劣势,在大一学年平均绩点达到3.90,专业排名为1/254,综测排名为2/254,获评“国家奖学金”。

出众的成绩离不开刘畅的努力。“在智商没有差距的情况下,努力是出众的秘诀。”求知路上,刘畅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他善于捕捉核心内容,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知识体系化,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在知识记忆方面,刘畅打破死记硬背的定式,通过梳理逻辑框架、把握内在关联,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记忆,他始终坚信“自信是关键,积极付出就能收获成果”。面对考试,他总会提前两周制定计划,把任务拆分为每天的小目标,并预留弹性时间,以“专注当下,张弛有度”的节奏学习,实现效率最大化。

自主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作业繁重,大三时实验报告更是占据大量课余时间。“有时候学业压力大到喘不过气,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既焦虑又缺乏动力。”面对这些困境,刘畅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触感,“保持触感就是和压力保持一定距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再怎么厌烦,终归要完成这件事”。他会以自我奖励的方式,对抗拖延与畏难情绪,为自己设定明确目标,并告诉自己:“完成任务后,就奖励自己吃顿丰盛的美食。”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刘畅得以在繁重的学业中稳步前行,化解压力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科研探索,团队制胜

实验室内,刘畅勤奋钻研,积极投身弓形虫营养代谢途径和猫弓形虫疫苗的研究,处处彰显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在“派温特——猫弓形虫疫苗开创者创新项目”,刘畅带领团队从市场调研,收集500份用户反馈,完成3.7万字项目计划书,推动科研成果落地,项目疫苗已获得农业农村部转基因评价批准证书。

科研项目的推进不仅是个人的坚持,还得益于团队成员的专业互补和团结协作。“大家共同努力,各展所长,才能经营好项目。”刘畅深谙集体智慧的价值。作为负责人,他组织不同专业的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从路演展示到技术攻关,每一环节都凝聚团队智慧;作为核心成员,他虚心学习,从同伴专长中汲取灵感,将跨学科思维融入项目创新。“最难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传统项目的突破难题,刘畅与队友反复研讨,积极向导师请教,得以找到提升项目竞争力的关键。

竞赛给予刘畅的,远不止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参加竞赛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拓展知识面的有效途径。”路演中,他提升表达与抗压能力;撰写计划书与制作PPT时,他学习软件应用、精进逻辑规划;资料搜集过程中,他主动接触前沿技术、拓宽专业视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2024)竞赛国家级铜奖、创青春湖北省“科技专项”铜奖、第十三届挑战者杯湖北省银奖、第九届“互联网+”湖北省银奖……每一项荣誉都见证了刘畅以赛促学、奋勇攀登的成长历程。

在科研竞赛的忙碌与挑战中,刘畅找到自己的平衡之道:“平衡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分清轻重缓急,懂得取舍才能自律。与其焦虑任务繁重,不如专注做对的事。”每逢期中考试等关键节点,他会暂停部分科研任务,优先保障学业;日常则灵活调配时间,将各项事务穿插安排,让大脑在不同事务间切换,保持高速运转。“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了自然会赢得认可。”正是这份清醒的认知,让他在多重角色中游刃有余。

实践逐光,多元成长

校园实践中,刘畅同样成绩斐然。在担任博物馆讲解队队长期间,他参与策划 “狮山欢乐节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负责协调35名讲解员的工作轮岗与活动设计,该活动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并获得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作为讲解员,他累计完成80余次讲解服务,曾为武汉市洪山区文旅局局长进行讲解服务。“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刘畅在讲解中不仅传递知识,更让标本焕发生机,激发听众对科学的热情。

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刘畅的实践地点不仅在博物馆,更是延伸到山区课堂。大二暑期,刘畅加入星火支教团,进行为期14天的支教活动。“山路十八弯,坐在车中间的我,双手死死抓着把手,整个人随着车拐来拐去。”回忆起那段颠簸的山路,他仍记忆犹新,但曲折的山路磨不灭真心。“那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但依然那么阳光。”14天里,刘畅认真地教授音乐课程,珍惜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这是一段永远不会忘掉的经历。” 在校长办公室打地铺的日子,与山间奇特生物偶遇的山路,都成为他难忘的回忆。

在讲解队、支教队的经历,让刘畅更深刻体会到,陈颖钰教授在课堂上畅谈的“三商”。“人要有‘三商’——智商、情商、俗商。‘俗商’,是放下身份标签,以接地气的方式沟通。就像教授脱下西装革履,用拉家常的方式和农户建立信任。”在团队中,这种能力同样重要。曾被调侃为“刘卷”的他,主动牵头组队,以真诚热情打破桎梏,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辩论队备赛期间,刘畅与队友们常熬夜打磨辩论稿。“那段时间虽疲惫但乐在其中。获胜的喜悦好像能在一瞬间把所有痛苦都消灭。”在默契的协作中,刘畅所在的队伍揽获“人文杯”高校辩论赛季军等十余个奖项。

“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做到当下最好。”刘畅凭借这样的信念,在学业迷茫期摒弃无意义的内耗,将每一件小事做好,在踏实耕耘中收获自信、找寻方向。“静水流深,流而不腐”如同他的人生航标,面对成长路上的重重挑战,这句话时刻提醒着他要保持平和心态,持续深耕。未来,刘畅将带着这份智慧,步履不停,继续书写自己的精彩。

审核人:章佳文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