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一楼大厅墙壁上“创新、创造、创业”“人才立国、科技强国、产业兴国”两行大字引人注目。它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对中心发展的期许,也早已成为每位动科动医学院师生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
过去五年,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动科动医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创新、创造、创业”理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狠抓一流学科建设,书写了“人才立国、科技强国、产业兴国”的牧医华章。
改革创新:培养可堪重任的新时代卓越农牧人才
2020年9月,正式启动的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项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拉开了动科动医学院新一轮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序幕。
“人才培养要体现时代精神,回答时代之问,还要回应社会之需。”动科动医学院党委书记刘兴斌说。近年来,动科动医学院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交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通培养新时代卓越农牧人才”和“‘两家’融合,‘四循环’一体培养牧医领军人才”两份答卷,生动地回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社会之需。
▲校党委书记高翅与动科动医学院2022级新生共话大学与成长
这五年,动科动医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分类培养,先后开设生态智慧养殖、高级临床兽医、兽药创制等多个改革专项,通过校企、校际、国际合作,联合培养行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改革班开班
“通过多元化课程设置和校企合作模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既培养了我扎实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我的就业竞争力,也让我了解了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了就业方向。”人才改革班23届毕业生李孟孟回忆道,研究生一年级参观牧原集团时,负责人的一句“公司敢于重用少年大将”在她心里扎根。2023年7月,李孟孟入职全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集团。在区域育种、后台研发等岗位积累了经验后,她在今年10月竞聘上岗,成为集团种猪育种首席负责人。
▲企业班主任带领学生参观生产车间
“从前同学们的教学评价大部分会说‘老师认真负责’‘知识点讲解清楚’等等,改革之后,更多同学给予了‘课程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评价。从同学们的评价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动物组织胚胎学》负责老师之一刘华珍教授说道。
这五年,学院注重从优化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产科教资源,将优秀产业、科研资源融入教学,开设学科交叉类、学术前沿类课程60余门,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主持编写出版教材23部,入选“十四五”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10种。
同时,学院从2021年开始布建专业核心课程智慧化改造和知识图谱建构,助力师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学院还会将知识图谱与AI助教等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为引领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升育人条件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环节。”副院长任竹青教授说,借助第四综合楼搬迁入驻的契机,学院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前瞻布局、精心设计,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动物医院和智能养殖基地,新增元宇宙教室、动物医学标本馆、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研讨室等一批新形态实践教学场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赵俊强调研元宇宙教室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赛塔特大区发展协会主席埃尔·穆斯塔法·乌阿里姆参观元宇宙教室
2022年8月,新的实验教学中心投入使用,覆盖整个第四综合楼的1-2层,使用面积达4100余平米,包括新建成的动物医学标本馆和PBL、虚拟仿真、DR、B超、首个元宇宙教室等新形态教学空间。2023年,中心还完成了外科手术、动物解剖、生理学、显微互动等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白俄罗斯农业和粮食部鲁斯兰一行到四综调研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让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禽畜解剖学的课程中,书本上的动物骨骼、肌肉结构在VR设备的辅助下“跃然纸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实验课中师生可以通过切片数据库随时随地观察、学习不同组织的病变;虚拟仿真项目的落地也让原本开展难度较大的实验和生产技术实践变得“触手可及”;配备负压试验台、甲醛分解设备等实验室环境的整体改善工作也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实验课教学体验……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都是应用型专业,需要我们以大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范盛先研究员说。实验教学中心的扩建和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还改善了实验条件,提升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操作和练习资源。
▲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
不仅如此,学院还拥有包括能生产无菌动物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实验动物中心、新改建的动物医院和实验鸡场、实验猪场等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同时与多家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发起成立3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产教融合、科教融通培养卓越农牧人才持续赋能。学院已获批建设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新实验动物中心,这两个基地的建成将为新时代农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条件。
“国际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提升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副院长彭贵青教授说,这五年里,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出国(境)访学交流,共有206人次参与其中。同时,学院也积极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设立专项奖学金,支持336人次的学生参加了国际会议或出国(境)学习交流。
▲第二届世界青年兽医大会
▲2024国际宠物健康科教创新大会
▲“One Health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国际交流茶话会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院积极申报并获批了2项创新型国际人才合作项目和1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此外,学院还开设了22门次国际课程,并吸引了71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学院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同举办国际宠物健康科教创新会议并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全英文课程,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兽医大学洽谈并推进合作办学项目等。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团组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西澳大学、梅西大学、默多克大学短期学习交流。大量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拓宽了学术视野,还促进了学科发展,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学院师生毕业巡游
▲学生参加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创新孵育盈枝硕果。五年来,动科动医学院学生先后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雄鹰杯”“牛精英”等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54项,涌现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湖北省长江学子”等一大批优秀学生集体与个人典型。2023年,陈焕春院士主持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和赵书红教授主持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人才强院:筑牢两个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根基
“人才是学院之本,学科之基。一流的人才缔造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孕育一流的成果。”
10月20日至23日,学院党委书记刘兴斌带领智能养殖、兽药科学等学科方向负责人等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走访对接,开展高水平青年人才招聘宣讲,为学院引进学科交叉人才。
近年来,动科动医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注重引育并举,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理念,全力引才、聚才、用才、育才,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一流团队建设图景。2020年,学院实施《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人才团队培育建设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人才团队培育工作。
对于新加盟的青年教师,学院总是想方设法“扶上马、送一程”,从方向凝练、团队建设、条件支撑到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心支持。
入职十年的苗义良教授,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由一名独立PI成长为一支科研团队的负责人,也从一名“四青”人才成长为一名“国家杰青”。科研上,他坚守“克隆”理想,立足猪繁殖理论与技术面临的挑战,搭建猪早期胚胎发育的多组学数据平台,挖掘阻碍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开发高效的猪繁殖技术,为实现我国种猪的高效扩繁奠定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教书育人中,他坚持“五维”育人,始终将学生当作科研道路上的“同行者”,培养的许多优秀硕士及博士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对于青年人才培育,学院一方面从院级层面加大培养力度,通过“青年创新人才培植计划”“师资博士后培养工程”“双导师培育”等,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团队建设,支持团队负责人加强梯队建设,勇于给青年教师搭台子、压担子,积极把他们推到台前,培养他们破解难题的能力和胆魄。
彭忠教授本科至博士后一路成长,深受学院、学系和团队的支持与培养。本科期间,学院的丰富临床实践机会和企业班主任制度,激发了他的专业兴趣。博士阶段,导师常说的“博士要甘当并敢当帅才”成为照亮他前进道路的灯塔。博士后研究期间,合作导师团培养了彭忠独自设计并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他走向生产一线,结合生产需求规划职业生涯。“学院将我纳入‘Research Associate’培养,也给我提供了许多锻炼提升的机会。”彭忠说,这些经历为他的职业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加深了我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坚定了我服务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初入职的国家级青年人才付玉华研究员本科、硕士、博士一路都在华中农业大学就读,是学校培养的“土博士”。在本科期间,他加入赵书红教授团队,开启科研之路。在赵书红教授团队、学院、学校的支持下,付玉华确定了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向,博士毕业后到国内外多所大学深造,积累了深厚的跨学科研究基础。现在,付玉华满怀憧憬:“数智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秉承团队‘为社会创造价值是我们唯一的价值’的理念,让多组学大数据在猪的遗传育种中释放更大的潜力。”
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五年来,动科动医学院新增李新云、周红波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王湘如、郝海红、滑国华、谢胜松等各类国家级青年人才近20人,这些青年人才活跃在教学科研和行业产业一线,成为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
“围绕大人才,组建大团队,培育大成果”,动科动医学院一直走在探索前行和不断收获的路上。
2023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金梅林教授成功当选。动科动医学院在人才团队建设产出了新的标志性成果,领军人物培育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学院重回“双星”领航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动科动医学院有了更坚实的人才底座。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金梅林院士颁发证书
“大鱼前导,小鱼从游”,老、中、青结合,人才梯队建设蔚然成风,团队实力极大增强——2021年,陈焕春院士领衔的畜禽健康养殖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2年,赵书红教授担纲的猪基因组育种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金梅林、刘榜、李家奎等多名教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科技系统抗疫先进个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先进个人”“湖北杰出人才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楚天园丁”等荣誉。
▲赵书红教授、严建兵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4年湖北省科技大会,刘榜教授获奖
▲“光荣从教三十年”教师纪念荣誉颁发仪式
勇担使命: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头兵”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赵书红教授作为国家技术奖获奖代表受邀与会。她主持完成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端牢中国肉盘,良种是关键。
近年来,赵书红教授带领团队从效率最高的基因组育种技术上寻求突破,发明功能位点及高通量挖掘基因芯片技术产品,研发基因组选种选配大数据算法工具,研制种猪性能测定设备及标准,创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基因组选种选配技术体系,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在扬翔、中粮、金旭等生猪育种龙头企业大规模推广应用。
▲赵书红教授参加湖北科技大会走红毯活动
五年来,动科动医学院以院士专家领衔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团队,围绕服务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生猪全产业链关键核心问题,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团队,联合搭建平台,协同开展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四十余年科研生涯中,金梅林教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躬耕科研一线。她和团队阐明了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解决了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创制了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等精准生物防控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并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她身先士卒,为畜禽养殖保供、人民生命健康护航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梅林教授团队和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成员一起在华南海鲜市场采样(图源:湖北日报)
“要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为藏区为藏民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三入高原,九年援藏,李家奎教授把丹心留在雪域高原。长期以来,李家奎教授致力于牦牛疫病防控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实际运用于养殖一线。同时,他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培养当地教育力量和学术人才,为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留下“带不走的财富”。
▲李家奎教授在藏区为牧民治疗牛病
一大批兽医学科中青年骨干接续担当,肖少波教授带领团队多年深耕生猪疫病防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他主持研发的猪丁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实现了我国在猪丁型冠状病毒防控领域“0到1”的突破;曹胜波教授在坚持做好媒介传播人兽共患病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带领团队成功开发猫三联灭活疫苗,让宠物健康有了更好的民族品牌呵护;彭贵青教授长期专注于冠状病毒研究,围绕该病毒入侵、复制的分子机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现在正在向非洲猪瘟这一猪业“疑难重症”进军;申邦教授聚焦人兽共患病原的感染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从营养代谢及其调控的角度探索弓形虫寄生生活的分子机理,把“人病兽防”的战线前移……
▲肖少波教授主持研发的猪丁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曹胜波教授与学生交流
▲申邦教授与学生交流
▲彭贵青教授指导研究生实验
刘小磊教授和他的团队始终聚焦基因组选择算法的自主创新和软件研发,将计算机编程和遗传育种巧妙结合,打破国外垄断,破解育种大数据的难题,大幅提升我国育种效率。“基因组选择育种软件目前还在持续研发更新,未来会有一代一代学术新秀来接棒,直到赶超别人十年、二十年的成果积累。”刘小磊教授说。
▲刘小磊教授与新生共探“基因与表型的奥秘”
五年里,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生猪)、教育部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国家数字畜牧业(生猪)创新分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获批立项,在华中农业大学落地建设,为学院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支撑。
▲动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前沿科学中心成立
▲省长王忠林调研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邵新宇调研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大平台,谋划大项目,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动科动医学院一直领跑在有组织的科研之路上。学院牵头完成了兽医领域的“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编制,承担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重要科研项目1126项,累计获批科研经费达14.33亿元。
▲Animal Diseases英文杂志创刊
10月,由动科动医学院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团队等国内优势科研力量,编制完成的《生猪全域数智养殖》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项目指南与申请已正式提交教育部;学院主持完成的《动物疫病智能诊断与新药创制》“十五五”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指南也已成稿提交农业农村部。
“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将有力破解当前制约养猪业乃至整个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赵书红说道。
“科学研究的成果要么上书架,要么上货架。”“做科研就要‘顶天立地’。”这是在学术带头人陈焕春院士积极倡导下,动科动医学院师生的共识。
近五年来,动科动医学院聚焦自身优势特色,瞄准猪产业,做好猪文章,深入开展集智攻关,以创新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华农贡献。学院主持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获批授权专利462项、新兽药注册证书10项(含一类新兽药),转化科技成果77项、金额1.58亿元。
▲第24届武汉种猪拍卖会在校举行
▲华中农业大学宠物健康研究院暨校友会宠业联合会成立大会
陈焕春院士、金梅林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生物治疗性制剂等系列防控产品,多项推广量位居全国首位,成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科学利器,累计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学院与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集群式楼房智能养猪模式”“楼房铁桶防非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推广模式,两度被总台央视新闻报道。
2020年9月22日,被视为“一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样本”的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敲钟上市。动科动医学院科技服务的硬核支撑能力再次得以直接彰显。
▲校属企业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过去的五年,是动科动医学院不辍耕耘、砥砺奋进的五年。畜牧学、兽医学双双滚动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和A+学科行列;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预防兽医学系教工第二党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奋进的身影。
▲校党委书记高翅与动科动医学院师生党员代表交流
▲教职工赴遵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预防兽医学系教工第二党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展望未来,动科动医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聚焦农业动物种源安全和健康养殖国家重大需求,以奋进姿态不断续写“人才立国、科技强国、产业兴国”的牧医新篇,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学通社记者曹钟允通讯员常帅 卢禧东 王华鑫 汪昱均 付楠 汪楚琪校报记者刘涛
审核人:刘兴斌 赵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