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程唐煜)2025年盛夏,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热潮涌动,多支实践团分赴各地扎根一线。其中,“头雁项目”专项实践团精选四支队伍,聚焦蜂产业、梅花鹿特种养殖、生猪养殖等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湖南张家界、江西婺源、江西抚州及湖北宇晨农牧公司,以专业知识破题、用实践行动赋能,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书写青春答卷。
张家界:以蜂为媒,激活甜蜜产业助农动能
张家界实践团走进慈利县岩泊渡镇,以五雷蜂蜜有限公司为切入点,探索蜂产业助农路径。团队走访发现,当地对五雷蜂蜜的品牌认知度仍有提升空间,随即从“机制学习+品牌推广”双向发力——深入了解企业“保底价定制+溢价收购”的“企业+蜂农”模式,该模式通过“一个花期只采一次封盖蜜”保障品质,以高成熟度蜂蜜加价收购带动蜂农增收;针对年轻消费市场,策划“岩泊渡蜂蜜科普小课堂”直播,结合蜂场探源讲解产品特性,同步制作趣味短视频预热,让传统蜂蜜“潮”起来。
团队还与企业负责人深度交流,聆听总经理肖华从外企高管转型“养蜂人”、十年构建“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的故事,并走进养蜂场学习蜂群观察、蜂箱摆放等实操技能,切实感受到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甜蜜力量”。
婺源:探蜂业奥秘,解锁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婺源实践团在百世蜂农养蜂基地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在拥有三十年经验的负责人金秋冬带领下,队员们深入森林蜂场,学习意蜂与土蜂区别、蜂王职能等知识,听“一碗蜂蜜米汤结缘养蜂”的创业故事;分组清理林间道路、维修安全设施,在劳动中践行实践精神。
实践中,团队重点学习蜂产业生态价值,不仅了解到蜜蜂授粉可提升油菜、玉米等作物产量与品质,还认识到中华蜂因适应性强、采蜜时间长,对本地植物繁衍至关重要。此外,队员们亲身参与蜂蜡实操,从原料采集到75-85℃精准熬煮提纯,再到高温搬运成品,切身感受蜂产品生产的辛劳与价值,深化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双赢模式的认知。
抚州:深耕特种养殖,破解梅花鹿产业发展难题
抚州实践团走进志方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聚焦梅花鹿特种养殖展开调研实践。负责人乐志飞带领团队参观鹿场配套农田,介绍甜象草等优质饲料特性,并科普了梅花鹿“喜阴怕热、易受惊”的养殖要点——炎热天气需洒水降温,公鹿好斗需实时看管,母鹿及孕鹿要精准调控饮食。
参观过后,队员们亲身参与鹿场日常:采摘作物、收割甜象草,学习鹿场换水、降温等管理工作;并与乐志飞深入交流,了解鹿场从8只梅花鹿起步,克服技术空白、缺乏带头人等困难,通过赴华中农大取经逐步发展的历程。同时,团队还关注到本地兽医稀缺、产品销售体系待完善等痛点,进一步明确“院校+养殖户”合作推动标准化养殖的重要性。
湖北宇晨:精研生猪技术,筑牢现代养殖发展根基
湖北宇晨实践团分两组深耕生猪养殖核心技术。在牛家湾养殖场,团队聚焦母猪配种深部输精技术,通过实操掌握“60毫升精液、数分钟完成”的高效输精方法,学习“首次输精后复配、B超妊娠诊断”的规范流程。此外,队员们通力合作,完成300余头18日龄仔猪的猪圆环病毒疫苗接种,深刻理解科学免疫对生猪健康的意义。
在大崎镇养殖场,团队创新采用“返情观察+B超检测”双轨法开展母猪妊娠诊断:通过外阴检查与静立反应初筛,结合B超“三角定位-斜角扫查”精准判读,对17头母猪完成诊断(12头阳性、1头空怀、4头可疑),并建立可疑个体复检机制,切实体会到科技对提升养殖效率的关键作用。
此次“头雁项目”实践,是动科动医学院师生结合“雁阵工作”合作单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四支团队立足产业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实效,既为青年学子积累了实践经验,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彰显了新农科人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责任与担当。
审核人:程唐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