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许之恒 摄影:许之恒)2025 年 7 月 5 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武汉科前生物暑期实践团,在新洲区黑水虻养殖基地参观无害化处理过程,了解黑水虻 “变废为宝” 机制及在有机废物处理中的作用,明确无害化处理重要性,助力农业发展。
上午 9 时许,实践团抵达已运营的黑水虻基地。厂区无有机废物刺鼻气味,仅见有序生产场景。基地负责人邹俊介绍:“黑水虻以有机废物为食,过程几乎无废水排放,异味通过微生物技术控制。”
处理车间内,成吨鸡粪便经预处理后送入标准化饲养槽,黑水虻幼虫数小时内将其转化为体内蛋白质与虫粪基质。邹俊表示,幼虫烘干可制高蛋白饲料、替代进口鱼粉和大豆蛋白,虫粪可作天然有机肥,形成 “废物 — 虫体 — 饲料 — 肥料” 闭环;目前基地日处理 3 吨有机废物,昆虫蛋白供应周边水产养殖场,反馈良好。车间内养殖槽垂直排列,槽间设轨道供料车加料,槽下传送带分筛虫肥与幼虫;槽内装加热水管、四周附保温膜应对黑水虻不耐冷特性,车间末尾风扇保障通风、排除代谢气体。
随后,实践团在会议室听取邹俊介绍黑水虻处理优势与发展瓶颈,并解答疑问。邹俊指出,现有黑水虻多为华中农业大学自研,培养周期、代谢产物、虫体价值优于黄粉虫等,其脱脂前蛋白质含量 67%、粗蛋白 46.67%,重金属达标,虫肥总养分 12.57%,且饲料含抗菌肽可防部分动物疫病;但目前仅能分解鸡粪,厨余垃圾、猪粪分解需后续攻克。针对罗丹妮 “苍蝇干扰” 的提问,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博士研究生武传良回应,黑水虻种间竞争强,苍蝇幼虫无法存活;针对李涵博 “难分解物质” 的提问,邹俊称将用酶与微生物联合处理。

午后,实践团前往在建黑水虻基地。该基地部分厂房施工中,主体框架已现,含更宽敞预处理车间、模块化饲养单元及高自动化加工流水线。邹俊介绍,新基地建成后处理能力将达现有数倍,可接纳作物秸秆、园艺垃圾等,还将生产虫油、甲壳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并向周边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新洲年产生大量有机废物。” 邹俊表示,两处基地将形成 “一主一副” 格局,未来年处理鸡粪超 7 万吨,覆盖新洲近半农业与城市有机垃圾,实现 “环保 + 经济” 双效益。参观结束后,何启盖老师称:“黑水虻基地实践表明,环保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赔本买卖’。”
据悉,新洲区正以两基地为核心,探索 “政府引导 + 企业运营 + 科研支撑” 模式,推动技术向周边区县推广。未来,厨余垃圾、农田秸秆或可经黑水虻转化为资源。
审稿员:何启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