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梦璇)七月的神农架群山叠翠,云雾缭绕。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暑期实践团怀揣对生态农业的热忱与专业探索初心,于7月1日至7日深入这片生物资源独特的土地。他们走访林区村镇、养蜂农户、高山基地及龙头企业,以华中中蜂为核心,解码神农架蜂蜜产业的生态基因、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用脚步丈量实践深度,以专业视角书写乡村振兴鲜活样本。
初入秘境:科创中心搭起实践桥梁,乡土调研触摸产业根基
7月1日,7月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华中农业大学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刘广玲、夏武诚两位老师详细介绍中心功能布局与科研方向,作为连接高校科研与地方实践的纽带,这里为团队提供后勤保障,更成为了解神农架生态产业的“第一课堂”。
当日下午,实践团兵分多路前往松柏镇村镇调研,发现当地除酱酒企业外,家家户户屋后山坡错落有致的蜂箱尤为醒目。“几乎每三户就有一户养蜂,是政府引导的特色产业。”村民的介绍让团队了解到,神农架独特的气候植被条件,使华中中蜂得以繁盛,“神农架蜂蜜”已成为当地名片。
村民既为蜂蜜品质自豪,也流露对产业乱象的担忧:“好蜜不愁卖,就怕外面假货坏名声。”这些心声让实践团意识到,此次实践不仅是专业应用,更肩负探寻产业痛点、助力规范发展的责任。
走近蜂农:从传统养殖看坚守与挑战,老蜂箱里藏着生态智慧
7月2日清晨,团队探访养蜂户潘金诚家。沿屋后杂草小径上行,数十个斑驳蜂箱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花香,耳边是华中中蜂忙碌的“嗡嗡”声。
“蜂箱用了快十年,都是我自己做的。”潘金诚讲述从响应号召尝试养蜂,到自学育蜂、摸索采收规律,再到形成稳定规模的历程。他掀开蜂箱,指着巢脾上金黄的蜜脾介绍:“这是百花蜜,蜜源有中药材花,口感营养都好。”
但优质蜜背后是艰辛:养蜂“看天吃饭”,天气、病虫害可能让辛苦付诸东流;更头疼的是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商贩用外地低价蜜冒充,正经养蜂的反而难做”。团队又走访几户不同规模蜂农,记录家庭作坊与合作社模式的优劣势,深切感受到蜂农对产业规范化、品牌化的迫切期待。
高山探秘:悬崖蜂箱见证“苦蜜”诞生,极端环境淬炼顶级品质
7月3日,实践团前往官门山景区。两三个小时山路颠簸后,巍峨山体与茂密森林展现“原始秘境”的震撼——数百个蜂箱悬挂陡峭悬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险峻山势形成独特生态奇观。
“这里海拔近2000米,植被与山下不同。”值守蜂农介绍,高海拔低温与纯净空气赋予蜂蜜独特品质,但也带来挑战:蜜源植物生长周期短,蜂蜜一年仅能采收一次;采收时蜂农需在山顶固定绳梯,沿崖壁悬空作业,稍有不慎便有坠落风险。
团队站在悬崖底望着作业痕迹,心生敬畏。“课本上知蜂蜜营养,今日才懂每滴好蜜凝聚多少艰辛。”一位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此行让团队对蜂蜜“生态价值”有了立体认知:极端环境下的坚守,是品质追求,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诠释。
企业走访:“公司+养户”模式破局发展困境,全产业链视角透视产业未来
7月4日至6日,7月4日至6日,实践团走访龙头企业汇野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在文化展览室,老旧养蜂工具见证产业变迁:从手工蜂箱到标准化蜂箱,从纱布过滤到无菌流水线,技术进步清晰可见。向导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养户”模式,统一提供蜂种、技术与市场渠道,既保证蜂蜜品质,又降低散户风险。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蜂蜜品级精细化划分:“一等蜜是‘苦蜜’,来自2000米以上高山基地,蜜源含中草药,甜中带苦;三等蜜是‘百花蜜’,产自低海拔,产量大、口感清甜。”不同品级蜂蜜的味觉差异,背后是海拔、植被、养殖方式的共同作用。
团队先后探访公司两大基地:高海拔基地延续“悬崖养殖”,产出的“苦蜜”因稀缺成市场宠儿;低海拔基地规模化布局,蜂箱加装防晒顶棚适应夏季气候,“百花蜜”虽品级较低,却因产量稳定成为主力产品。“一级蜜是品牌名片,三级蜜是生存根基。”向导的话让同学们对产业运营有了务实理解。
实践收官:七天探索收获满满,专业思考助力产业升级
7月7日,实践团前往神农顶与天生桥景区。3000米山顶的云雾林海间,团队深刻感悟到:纯净多样的生态系统,正是华中中蜂与优质蜂蜜孕育的根本底气。
当日返回科创中心,团队向老师汇报实践成果:从散户养殖困境到企业破局之道,从品质差异到市场规范需求,总结中既有感性体验,更有专业思考。“计划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包含养殖技术优化、品牌防伪体系建设的建议报告。”团队负责人表示。
七天实践落幕,但学子与神农架、与华中中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他们见证了特色产业的生态密码与发展韧性,更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神农架的蜂蜜是甜的,蜂农的坚守是实的,产业的未来是可期的。我们将带着实践收获,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人: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