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谭元淑 宋雨涵 胡婧清)7月24日至30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武汉科前生物公司实践团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谭臣教授的带领下,奔赴武汉科前生物公司及其合作的科前种业-武汉诸乐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周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实践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紧扣畜牧业集约化发展需求,以“理论扎根实践、技术服务产业”为核心,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安全防控技能,为服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养殖业的稳健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湖北省作为畜牧业大省,生猪年出栏量超4000万头,养猪业在农业经济中地位突出。当前,畜牧业集约化发展背景下,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生物安全已成为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此次实践正是响应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优化号召,深入产业一线探索生物安全防控有效路径的具体行动。
科前种业启新程:严谨开篇,锚定生物安全核心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在谭臣的带领下,抵达武汉市新建区三店街陶田村村委会的科前种业技术研发中心。科前种业总经理李文献携团队热情接待,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将全力支持实践活动开展,期待校企携手推动生物安全技术落地。
进入研发中心大楼前,谭臣亲自为实践团成员示范人员采样流程——从头部到行李箱,用浸润生理盐水的纱布细致擦拭取样,每一步都体现着 “生物安全无小事”的严谨。谭臣在欢迎会上特别强调,实践团成员需以“零容错”态度对待每一项操作,全方位守护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的行走路线、运输路线、洗消规范,都是疫病风险防控的“红线”,必须严格遵守。
实验室里的坚守:产子期的 “生物安全哨兵”
“最近送来的猪比较多,因为最近是产子期……”科前种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主任张思益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道。张主任每天早中晚都会接收来自人员、环境、车辆、猪群、物资及动物媒介的各类样品——拭子、血液、粪便、尸体……由于猪场的母猪正处于产子期,送检的死胎数量较多,他需要逐一解剖,取出心、肺、脾、淋巴等组织,研磨后提取核酸,进行病毒检测。
据悉,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对送检样品进行病毒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筛查送检样品是否存在非洲猪瘟、蓝耳病、圆环2、轮状、PEDV等病毒。实验室检测作为生物安全体系的“眼睛”,是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链的关键。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操作中,张主任用细致与负责筑牢质控防线。
物资洗消的细节:“双控体系” 下的防线筑造
7 月 26 日至 27 日,实践团跟随武汉诸乐田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物安全员李成阳,前往一级洗消中心参与物资拆装与洗消工作。现场,李成阳指着装物框中的 AD 钙询问销量,生物安全部负责人张校坤答道:“这个AD钙销量很高!大家都喜欢喝!” 随后,实践团成员将饮料、零食、注射器、疫苗等物资搬至空地,拆除纸箱、塑料等外包装。经过一晚臭氧熏蒸后,成员们将盛有物资的装物框放入 1:200 的科消净溶液中浸泡,确保无病原体带入猪场。
实践团了解到,进入猪场的所有物资、车辆和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洗消机制。科前的猪场防疫工作以构建由物理防控体系和质控体系组成的“双控”体系为主。物理防控体系是通过围墙、围挡、金刚网等物理材料形成四道防线,而质控体系则利用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消毒、免疫、三个级别洗消中心、两个级别的隔离中心、厨房等十个模块工具辅助物理防控体系,实现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的目标。
质控体系不仅完成对物理防控体系的质控,其实验室检测模块还可形成“闭环质控”和“自我校正质控”,最终通过“双控”体系来维持猪群的高健康水平。通过对猪场“双控”体系的认识,实践团对“生物安全是系统性工程”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生猪产业不仅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更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拼图。实践队队员动医2307胡婧清深有感触地说道:“作为动物医学子,我们站在‘实验室到养殖场’的桥梁上,既要以专业能力守护猪场的‘一亩三分地’,更要将生物安全知识传递给中小养殖户,助力乡村振兴;既要深耕国内产业需求,更要着眼全球粮食安全博弈,以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她表示,这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动医学子的征途是从养殖场的围墙出发,走向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走向守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前沿阵地。”
审核人:谭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