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园地

【牧医行迹】山腰猪场调研行:探寻粪污“变身”背后的生态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22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张裕萍 摄影:李金祥 王明)2025年8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恩施暑期实践团一行7人,在宋德权的带领下,踏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山腰处的建始县锐祥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的生态治理与生产管理是实践团的此次关注重点,调研的核心为猪场粪污的处理逻辑与资源化路径。

宋德权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场外的储粪设施。尚未走近,浓烈的气味便扑面而来——一个容量约1000立方米的储粪池静卧山间,旁侧两座粪水处理池与道路上的液粪储存罐、运粪车相互配合,构成了粪污收集的第一道防线。

建始县锐祥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邵先明到来,团队成员跟随他进入养殖场内部。他结合设施细节,为团队详解了粪污处理全流程:猪舍内的漏粪板将粪污导入接粪槽,经推粪机输送至集粪池;随后通过抽粪机与滚筒筛完成固液分离,再将固体粪渣混合秸秆等辅料在50-70℃高温下翻堆发酵5-7天,彻底杀灭病菌与虫卵后,腐熟为优质有机肥;液体粪水则进入沼气池,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沼气,或经深度处理达标后排放。整个流程严格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每一步都与动物防疫、生态保护紧密相关。

据邵先明介绍,该项目年减少粪污排放1200吨,为1300亩农田提供有机粪肥,替代化肥1000吨。其不仅改善了养殖场与村庄环境、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更通过改良土壤间接保障了养殖饲料的源头安全。随后实地观摩处理装置时,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粪污治理与动物健康、公共卫生的联动性。

交流中团队成员还了解到,猪场现存栏约6500头猪,年出栏量达一万头,但发展中仍面临多重挑战:粪污处理的持续投入压力、猪群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市场价格波动对收益的影响等,这些都与团队成员专业所学的疫病防控、养殖管理知识高度契合。

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价值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从粪污处理的防疫逻辑到传染病防控的现实挑战,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养殖无小事,处处皆专业”。作为未来的动物医学从业者,他们不仅要关注动物个体健康,更要着眼养殖全链条的生态平衡与风险防控。邵先明提到的痛点,正是该专业需要攻克的方向。这次经历让他们明白,将理论融入实践、用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意义。

审核人:陈小冬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