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园地

【牧医行迹】当蜗牛遇见星光

发布时间:2025-08-22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刘一克)2025年8月4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动科动医学院赴武汉市蜗牛社区暑期实践团”,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蜗牛家园开启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武汉市东西湖区蜗牛家园心智障碍人士服务中心,是由心智障碍者家长发起创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核心业务包括开展“蜗牛学堂”技能实训项目,通过艺术疗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心智障碍人士生活技能,同时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实践团抵达社区时,园内共有8名学生。多数孩子对初来的志愿者未表现出明显抵触与回避,志愿者随即融入日常照料工作:在厨房协助食材处理时,发现孩子对重复动作的接受度高于语言指令;餐后整理环节,肢体示范比口头引导更易获得配合。在这些非专业设计的互动中,志愿者逐渐领悟到特殊教育里“视觉优先”原则的实践意义。

课程参与:双向启发中的适配与理解

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家务,对心智障碍孩子而言却是不小的挑战。衣物打理场景中,孩子会格外关注晾衣架大小,叠衣时仅能完整完成折叠动作,展现出独特的认知方式。音乐课上,“蜗牛学堂”老师在台前带领孩子唱歌、敲非洲鼓,志愿者在旁辅助——非洲鼓乐声吸引3名学生主动参与,其余学生则在志愿者协助下逐渐产生兴趣。

体育课的简单动作训练里,志愿者发现孩子对指令的延迟反应并非能力缺失,而是信息处理节奏存在差异。他们不再追求动作标准度,转而调整口令间隔、加强肢体辅助,这种基于观察的调整,成为非专业视角下与孩子有效适配的方式。

户外实践:散步中搭建社会联结

每日晚餐后前往金银湖散步,成为观察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窗口。首日出行时,多数孩子对志愿者的肢体牵引表现出明显反抗,却会主动向迎面而来的路人挥手;随着实践推进,孩子对志愿者的抵触逐渐消解,志愿者还发现,孩子会主动留意湖边钓鱼者的固定位置,对健身人群的规律性动作表现出兴趣。

散步途中,一名孩子常会停下观察路边植株,摘下后递给志愿者分享。这种自发行为让双方驻足交流,志愿者意识到:每日散步或许未能立刻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却为彼此搭建了可信任的互动通道,而这正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微小雏形。

实践感悟:看见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实践最后一天,实践团团长感慨:“残障人士与弱势群体,是社会画卷中容易被忽略的色彩。他们或许行动缓慢、沉默寡言,却同样怀揣对生活的热望。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次援手,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们世界的光。”

他表示,蜗牛家园不仅是传授技能的学堂,更是衡量文明的刻度;对特殊群体投以平等的目光,不仅是尊重,更是社会应有的温度。“关注他们,从来不是施舍怜悯,而是真正看见并认可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价值。”

审核人:周吉隆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