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颖 杨舒寒)2025年7月13日至20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暑期实践团一行6人深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以泉头村为核心阵地,通过前往泉头村村委会、金桔果园、香杉木厂及村中各个角落,沉浸式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密码。从村委的统筹规划到产业的创新突破,从生态的守护到人心的凝聚,实践团在7天的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生命力,更在观察与参与中收获了对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全新认知。
实践团与泉头村委员覃建冰的座谈,揭开了村庄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个以金桔、食用菌、香杉木材为支柱产业的村庄,正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人工费用增加、外地同产业竞争加剧等现实挑战。村委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破局之路,推动农产品与深加工、电商产业相结合,新建工业园区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三兴三拆”和“一户一宅”政策盘活闲置土地,11个村民小组依托理事会和“融议兴安”公众号开展集体协商,各屯污水处理设施与垃圾分类点一应俱全,设立了保洁、巡河、巡田、护林等公益岗位。这些举措让生态与民生相平衡,让发展成果普惠每一个村民,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党建引领为发展注入红色动力。村党组织积极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党员们以身作则,在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雨露计划”为困难学子铺就求学路,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校园接受教育。但覃建冰也坦言,村庄正在面临着人才困境,1832名劳动力中984人外出打工,年轻人外流导致发展活力不足。目前村委正在落实青年返乡扶持政策,从场地、技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要让年轻人看到回家的奔头”。
在探访刘氏脆蜜金桔家庭农场时,实践队成员们对“金桔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农场负责人刘明章谈到,“我不是科班出身,但认真学习、不断尝试就能种出好果子。”智能化监控实时显示土壤湿度、空气温度,滴灌系统按需供水,人工割草替代除草剂形成有机肥反哺果树,这些独特的方法让这里的金桔甜度更高,挂果更多,且单个果价值可达2至5元,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刘明章在一次次尝试中掌握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要点,通过小面积试验不断优化技术,深入果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颗好果子”背后的科技含量与坚持。
香杉产业的转型,则展现了传统产业的“绿色突围”。探访浮石镇源森达木业有限公司时,公司负责人覃建亮介绍道:“选择香杉不仅因为生长快、树干直,更看重它天然防虫的特性。”在这里,木材实现“全利用”,木屑压制成压缩板材,打磨粉尘经除尘设备回收,数控切割车间里机器精准分解原木,成品木箱发往全国各地,。这与村委“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让实践团看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无限可能。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是振兴的基石。覃建冰在发展与生态间找平衡,在留住人才与满足民生间想办法。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即落实到“接地气”,金桔园的科技赋能、木材厂的绿色转型,都是立足本地资源的创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让年轻人回流、让乡村有吸引力,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带着实践的思考和感悟,实践团踏上归途。他们计划将泉头村的案例带回校园,通过调研报告、分享会传播经验,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可以成为桥梁。”这是实践团的共识,也是青春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承诺。泉头村的故事,将激励更多青年走进乡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探寻答案、贡献力量。
审稿人:汤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