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园地

【牧医行迹】爱心守护成长,特殊儿童康复的温暖陪伴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杨佳明 摄影:杨佳明、张正佳)2025年7月17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武汉市禧乐儿童康复中心暑期实践团,已在此开展志愿服务第十一天。团队以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持续陪伴特殊儿童,通过多元化活动助力其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每日上午8时30分,实践团队准时抵达康复中心筹备当日活动。9时许,晨间运动与早操环节如期开展。针对孩子们肢体协调性较弱的特点,志愿者采用“一对一陪伴+渐进式引导”模式,配合舒缓音乐与肢体示范,帮助对刺激敏感的儿童逐步放松。现场可见,在志愿者的耐心鼓励下,孩子们从最初的拘谨逐渐变得主动,跟随节奏摆动身体,稚嫩的脸庞上渐渐绽放笑容。

晨间活动结束后,团队延续分组教学模式,分别进入彩虹班(大班)、太阳班(中班)、草莓班(小班)协助教学。语文课上,志愿者通过古诗诵读、情景对话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感知语言韵律;音乐律动课上,团队创新运用“动作分解教学法”,将舞蹈动作简化为儿童易模仿的步骤,搭配节奏感强的儿歌,显著提升了课堂互动率。彩虹班班主任赵老师评价:“志愿者的加入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孩子们的参与意愿明显增强。”

下午,实践团组织超轻黏土手工活动。志愿者与小朋友结成“创作搭档”,在捏塑过程中细致观察其行为特点:有的孩子对色彩表现出敏感,有的则偏好结构搭建。在引导互动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逐步建立起信任纽带。一名志愿者在记录中写道:“当孩子主动将捏好的小番茄递到我手中时,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

经过十一天的深度接触,志愿者深刻体会到特殊教育的精细化需求:从活动设计到突发状况应对,从行为观察到心理疏导,每个环节都需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康复中心主任肖老师表示:“这种沉浸式实践既服务了社会,更让青年学子在真实场景中领悟教育公平的深刻意义。”

据了解,该团队将持续完善“康复-教育-心理”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计划开展亲子互动回访活动,搭建家庭与机构的沟通桥梁,为特殊儿童成长营造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审核人:程唐煜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