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园地

【牧医行迹】专业视角下的伊利探索——从生产线到社会群众的科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19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谢正麟 摄影:冯珂 高荣慧 李雪)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关注,部分专业术语与常规农用化学品却被误解甚至“妖魔化”,这不仅加剧了民众忧虑,也给科研人员带来困扰。基于此,7月6日至13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湖北黄冈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暑期实践团深入乳制品行业代表——伊利工厂。他们旨在以专业视角展开深度对话,传播科学知识,探寻化解误解、增强信任的有效路径,助力践行中国食安之路。

细节铸就安全:伊利的严格安全把控

7月7日,实践团队一行8人走进伊利工厂,湖北黄冈伊利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涛接待并引导参观工厂。所有生产车间采用物理屏障严格隔离,呈密闭式设计。这一设计构建起洁净环境的基础防线,能有效阻隔微生物污染、保障生产过程的化学纯净性,还能杜绝虫鼠侵入。即便防护严密,伊利仍定期聘请专业公司进行消杀。参观时,大部分车间因设备清洁维护暂停作业,仅包装分拣区在运行。刘涛介绍,车间现场要求明确: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消毒防护服方可进入,对无菌环境的极致追求可见一斑。

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就生产流程提出多个问题,讲解员张友钰均详细解答。在牛奶生产环节,张友钰指出,罐装过程对密封性和无菌环境要求极高,是微生物风险控制的关键。前处理阶段的瞬时灭菌工艺需要精确控温,温度或时长不足无法保证灭菌效果,温度过高又会影响产品口感与营养品质。据张友钰介绍,工厂通过部署多级温度传感与实时反馈系统,有效管理这一关键工艺参数。

谈及奶源安全,张友钰特别强调蛋白质含量是核心标准之一。针对历史上个别为非法提升含氮量添加违禁物质的事件,伊利集团推行自建牧场模式,严密监控奶源生产全过程,从源头保障原奶品质,杜绝非法添加物风险。

从工厂生产到群众认知

工厂参观结束后,7月11日至12日,实践团成员在颐尔养老院和赤壁中心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者热情互动,对食品安全普遍关切。实践团队成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知识,耐心解答老人与儿童提出的各类疑问。科普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浅出地介绍多项食品安全知识,活动反响热烈,不断就自身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问,关注度颇高。

随后,实践团队走上街头随机采访,围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忧虑”等主题询问路人观点。采访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选购食品时主要关注生产日期,较少留意配料表等安全标识。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食品安全情况有什么忧虑”时,大部分受采访者表现出对食品添加剂乱用现象的担忧,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而追问担忧原因,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称源自抖音某些账号。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被引用的账号多为内容雷同、夸大其词甚至漏洞百出的“营销号”,部分还打着“科普”旗号。可见,错误信息传播是公众食品安全认知偏差的重要源头。

伊利工厂的探索与群众调查的感悟

通过此次对伊利工厂的深入调研,以及面向不同群体的科普调查活动,实践团队成员加深了对现代食品工业严苛安全管控体系的理解,并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领域专业知识普及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实地考察展现了企业在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及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社会调查则凸显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切与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尤其是网络错误信息对公众认知的显著影响。

团队认为,持续推进“食品安全中国行”项目,以科学、严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科普,是弥合信息鸿沟、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共同筑牢食品安全社会防线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下急需构建、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

审核人:许庆彪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