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鲁沁怡 摄影:申中广)2025年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赴夷陵牛产业研究院”暑期实践团深入枝江市夷陵牛产业研究院养殖场,对前期采购的46头夷陵牛开展转群后健康监测。据悉,这批牛是夷陵牛产业研究院的核心种源,其转群适应性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
实践团成员鲁沁怡在日志中记录:“夷陵牛的优质标志是面部清秀、毛色纯黄,但转群后易出现摇尾、白毛增多等应激反应。”晨会上,夷牛牧业采编部负责人李哲昊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观察牛群转群处理”的任务细节和注意事项,并强调:“一定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安全。”
晨会后,团队立即投入牛群观察工作。牛场负责人蔡剑元一针见血的指出:“减少应激就是保护生产力。”在蔡师傅的的介绍和指导下,同学们了解到,帮助牛群缓解运输、环境改变、混群、饲养管理变化等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并使其适应新环境(包括气候、水源、饲料和管理模式等)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在方案实施阶段,团队将45天隔离期分为紧急处理与初步稳定(第1-8天)、深入调理与健康监测(第9-30天)、适应巩固与过渡准备(第31-45天)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相应的任务,首先在抵场后延迟6小时供水,优先提供优质干草以稳定瘤胃功能;随后才能逐步添加精料,同步完成驱虫与口蹄疫疫苗接种;最后停止抗应激添加剂,牛群会通过“鼻对鼻接触”逐步混群。
在具体实操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牛群转群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例如,理论上牛刚到新环境时需要立即补充电解质水,但实践表明,休息几小时后再喝水效果更佳。团队成员感慨道:“课本外的知识往往藏在农户的经验里。”实践团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用专业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在推动牛群健康长远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养殖场一线工作经验。

从“毛色观察”到“数据溯源”,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以科学态度扎根生产一线,为夷陵牛产业注入青春智慧。高校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产业标准化思维。随着特色夷陵牛建设的推进,这套转群管理方案有望成为区域范本,见证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审核人:郭爱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