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 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对话“问天”团队:不止于金奖,更要引领智慧育种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11-17  作者:  浏览次数:

(通讯员:刘美哲 白晓星 田玉婷)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国际创新大赛的领奖台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问天—基于基因组学数据的合成生物学与农业育种”团队成功夺金。这个由2022级学生陈洋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精准的市场定位、前沿的AI技术融合以及从科研到市场的完整落地方案,为我国农业育种领域的青年创新力量再添光彩。

“问天探微:以青年之志,破育种困局

“问天”团队由刘小磊教授、黄宸老师、杨冬凯老师、陈泊宁老师担任指导教师,陈洋等15名同学组成。陈洋介绍,命名灵感源自“天问”系列深空探测任务——如果说“天问”探测器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宏大未知,那么他们则聚焦微观基因世界,深耕生物性状形成规律的破解之道。作为深耕农业育种领域的创新团队,他们锚定“民以食为天”的核心需求,把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研究当作保障食品安全、稳固农业根基的重要工作,用细致的微观科研,扛起关乎百姓生计的责任。

面对“生猪种源卡脖子”的难题,问天团队展现出青年科研者的无畏担当、扎实功底与市场敏锐度。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刘小磊教授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他不仅严格把控技术逻辑与表达的严谨性,为项目筑牢科学根基,更提出“育种金字塔”核心思路,为团队指明了清晰的研究方向。

在教师团队的支持下,问天团队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汲取创新灵感,将AI技术深度融入项目核心,通过智能算法找到基因与生物性状的精准关联,为农业育种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这份实力,既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质的科研资源,也得益于学校与企业、地方的协同创新环境,更离不开团队成员长期以来的刻苦钻研。项目推进中,校友和合作企业的支持给了问天团队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市场视野;团队成员则主动钻研前沿知识,从高水平论文中汲取技术精华,把学术成果与AI技术结合转化为项目核心能力,更通过实际实践搭建起技术落地到农业育种的商业化路径,让作品在科学性、创新性和市场价值上都站稳了脚跟。

淬炼成金:于众声喧哗中,守创新初心

从三月初赛到国赛舞台,问天团队的征程,是一场持续自我革新的淬炼之旅。团队负责人陈洋坦言,最艰难的挑战并非技术攻关,而是在众声喧哗中守住初心。“每位评委观点各异,如何在多元建议与自我坚持间找到平衡,是我们必须跨越的鸿沟。”面对商业模式的反复推敲,团队最终领悟:真正的定力,源于清醒的独立判断。陈洋强调:“无论是精益求精地打磨修改,还是坚定地保留核心原貌,都需要清晰的认知与决断的勇气。”

当问天团队站上国赛舞台,新的考验随即而来:如何让跨领域评委理解基因组育种的深奥?他们巧妙用“育种金字塔”的生动比喻,将每头种猪与千家万户的餐桌紧密相连,清晰阐明技术服务的核心价值。在陈洋眼中,项目的成功既要靠“硬件”的坚实支撑,包括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落地成果;也需要“软件”的深度升华,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动人故事的表达能力。正是这种于混沌中提炼本质、于技术中注入温度的能力,让问天团队在国赛舞台上最终绽放出独特光彩。

步履不停:越山丘之后,见更美风景

“只有跨过山间的坎坷才能看到山顶的风光。“谈及备赛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陈洋直言道。自立下“必须拿到金奖”的目标后,问天团队便全力以赴,为争取最优结果不懈努力。

谈及参加创赛前后对创新的不同理解,陈洋结合问天团队的实践经历表示,当前赛事聚焦学生的个体成长与深度参与,注重挖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因此,创新不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激发、视野的拓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增强。

人生是一座座山峰,成功登顶让人欢欣雀跃,但陈洋坚信,未来的旅程会更精彩,她将带着对创新的激情、对学习的热爱整装待发。这份“不止于登顶”的信念,也正激励着问天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他们将带着在 “问天” 过程中收获的智慧与勇气,继续攻坚克难,以同样的热忱与坚韧,迎接未来旅程中的每一次新挑战。

审核人:高宏铭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